唐朝晚期,中央政权逐渐衰弱,地方藩镇割据严重,内忧外患交织,国力大不如前。而北方草原上的游牧势力也随之发生变化,回纥汗国在8世纪中叶被黠戛斯攻破后,其部族余部分散各地,逐渐形成新的游牧势力。这些回纥余部在唐朝的北方边境活动频繁,与唐朝的关系时而紧张,时而缓和,但总体上,军事对峙与冲突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回纥汗国在744年建立,一度是北方草原的霸主,然而在840年被黠戛斯攻破后,回纥部族四散。一部分回纥人南下进入唐朝边境,寻求庇护和生存空间,另一部分则在草原上继续游牧,伺机而动。这些回纥余部在新的环境中逐渐重组,形成了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落联盟。他们一方面需要应对草原上其他游牧势力的威胁,另一方面则觊觎唐朝富庶的边境地区。
唐朝晚期,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大幅减弱,边防力量也随之削弱。北方边境的藩镇往往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这种情况下,回纥余部频繁南下侵扰,对唐朝的边防构成了严重威胁。特别是在河朔地区(今河北、山西一带),回纥余部的活动尤为频繁。
唐朝与回纥余部的军事对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资源争夺:回纥余部在草原上的生存环境恶劣,缺乏足够的资源,南下侵扰成为他们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而唐朝边境地区虽然富庶,但长期的战乱和藩镇割据使得边防空虚,容易成为回纥余部的目标。
政治投机:一些回纥余部首领希望通过与唐朝的冲突和谈判,获取政治上的利益和地位。他们有时会利用唐朝内部的矛盾,与某些藩镇勾结,以获取支持和庇护。
边防虚弱:唐朝晚期,边防力量薄弱,难以有效抵御回纥余部的侵扰。一些地方官员为了自保,甚至与回纥余部勾结,导致边防更加脆弱。
唐朝与回纥余部之间的冲突事件频繁发生,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以下几次:
843年回纥余部南下:843年,回纥余部首领乌介可汗率领部众南下,进入唐朝边境。唐武宗派遣李德裕为幽州节度使,负责防御和反击。李德裕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成功地阻止了回纥余部的进一步南下。
866年回纥余部侵扰河朔:866年,回纥余部再次大规模侵扰河朔地区,唐懿宗派遣康承训为河东节度使,负责防御。康承训采取了积极的进攻策略,多次击败回纥余部,最终将其驱逐出境。
870年回纥余部与沙陀的联合:870年,回纥余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