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场逐渐扩大,可以追溯到一系列复杂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因素的交织作用。这场战争的根源可以回溯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帝国主义竞争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不平等条约体系。以下是导致二战在欧洲战场上逐步扩展的主要事件和时间线:
德国的重整军备与纳粹党的崛起(1930年代):随着经济的衰退和国际地位的下降,德国开始秘密重整军备,违反了《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同时,纳粹党在希特勒的领导下迅速崛起并在1933年掌握了政权。这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1935-1936):意大利法西斯政府在墨索里尼的统治下侵略了非洲东部国家埃塞俄比亚,尽管国际联盟谴责这一行为,但并未采取有效的制裁措施。
西班牙内战(1936-1939):西班牙内战被视为二战的预演,因为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军队和意大利的法西斯军队支持弗朗哥将军领导的国民军,而苏联则援助了共和派。这次冲突让各国看到了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的战争阴影。
慕尼黑会议(1938年):英国首相张伯伦在与希特勒的谈判中同意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国,以换取和平。然而,这种绥靖政策并没有阻止希特勒的扩张野心。
吞并奥地利(1938年):德国通过“ Anschluss”行动吞并了邻国奥地利,进一步增强了其军事实力。
占领捷克斯洛伐克剩余部分(1939年):希特勒随后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其余领土,完成了对这块战略要地的控制。
波兰的分割(1939年):德国和苏联达成协议,共同瓜分波兰。这个被称为《莫洛托夫-里宾特洛甫条约》的秘密协议导致了波兰的分裂,也标志着战争的正式爆发。
法国沦陷(1940年):德国发动闪电战,快速击败了法国军队并在同年夏天迫使法国签署了投降书。这使得德国能够集中力量对抗其他敌人。
巴尔干半岛的争夺(1940-1941年):德国及其盟友在这一区域进行了激烈的战斗,以确保南方的补给线和稳定东线的侧翼。
巴巴罗萨计划(1941年):为了消除苏联作为潜在威胁,德国实施了入侵苏联的计划,这是欧洲战场的转折点之一。
美国参战(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加入了对轴心国的作战,进一步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北非战役(1942-1943年):盟军在北非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这有助于他们最终登陆西欧大陆。
诺曼底登陆(1944年):盟军成功实施了大型的两栖登陆作战,开辟了第二战场,直接打击德国本土。
攻占柏林(1945年):经过几个月的血腥战斗,苏联红军终于在1945年4月30日占领了德国首都柏林,加速了德国的崩溃。
在整个过程中,各国的政策和决策不断演变,同盟关系也在变化。这些动态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战争的规模不断扩大,直到最后形成了包括几乎所有主要大国在内的全球冲突。二战结束后,欧洲的政治地图被彻底重塑,影响至今。